中国篮球协会近日正式公布2025-2026赛季CBA联赛开赛计划,原定于10月中旬的常规赛首战将推迟至12月初进行。这一调整源于2025年全运会与国家队赛程的双重挤压,创下CBA历史上最长的休赛期纪录,也引发关于职业联赛如何平衡多方利益的深度讨论。
一、开赛时间调整的背景与逻辑
2025年是中国体育的“超级赛事年”,全运会篮球项目从3月4日持续至11月19日,涵盖竞技体育8个组别和群众体育7个组别的赛事,涉及48个赛区。与此中国男篮需在2月、8月、11月分别参加亚洲杯预选赛、亚洲杯正赛和世界杯预选赛,U系列国家队及三人篮球国家队也面临密集的国际赛事任务。
为给全运会和国家队备战腾出空间,CBA联赛被迫压缩运营周期。2024-2025赛季常规赛最迟于2025年5月26日结束,而新赛季则延后至12月初开启,形成超过6个月的“空窗期”。这种调整虽非首次(例如2009-2010赛季曾因全运会将常规赛减至34轮),但本赛季的跨度之大仍属罕见。
二、赛程调整的连锁反应
1. 联赛竞技节奏被打乱
常规赛轮次可能从往季的46轮进一步缩减至30余轮,这与CBA近年推动的“增加比赛场次以提升商业化”目标背道而驰。若参考2009-2010赛季的先例,压缩赛程将直接影响球员状态保持、赞助商曝光权益及球迷观赛体验。
2. 球员负荷与职业化矛盾凸显
多数CBA球员需同时兼顾全运会和地方队赛事,导致全年高强度比赛周期延长。例如,一名主力球员在5月结束联赛后,需立即投入全运会备战,11月又需回归俱乐部训练,体能储备与伤病风险陡增。这种“双重身份”暴露了职业联赛与行政赛事体系的冲突。
3. 外援市场的潜在流失
部分外援若未进入季后赛,其休赛期将长达9个月(如3月结束联赛至12月新赛季开始)。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促使外援转向其他联赛短期合约,增加俱乐部引援难度。例如,2024-2025赛季中,已有球队因外援缺席关键战役导致战绩波动。
三、热议焦点:职业化进程的挑战
1. “国家队优先”传统与联赛独立性
中国篮协在通告中明确将国家队任务置于联赛之上,这种“让路”模式引发争议。有观点认为,职业联赛应遵循市场化规律,而非频繁为行政赛事调整。例如,欧洲篮球联赛(EuroLeague)虽配合国家队窗口期,但核心赛程保持稳定,保障了商业价值。
2. 全运会的定位争议
全运会篮球赛事涵盖从成年组到U18组的多个层级,但其竞技水平与职业联赛存在差距。部分球迷质疑,让职业球员参与低强度赛事是否必要。例如,2025年全运会群众组比赛(如男子A/B/C组)更多体现全民参与属性,与职业竞技目标并不完全契合。
3. 赛制创新的尝试与困境
为填补休赛期空白,篮协曾尝试引入“杯赛”机制,但效果不佳。2024-2025赛季中,部分强队(如辽宁、广东)战略性放弃杯赛,派青年队参赛,导致赛事观赏性下降。这种“鸡肋化”现象折射出赛程设计中的资源分配难题。
四、未来展望:改革路径的可能性
1. 建立长期赛历协调机制
参考NBA与FIBA的合作模式,提前3-5年规划国际赛事与职业联赛的周期,避免临时调整。例如,2027年世界杯预选赛窗口期可预先纳入2026-2027赛季赛历,减少突发性冲突。
2. 优化全运会赛事结构
将全运会篮球赛事调整为非职业球员参与(如设定年龄限制或职业生涯年限门槛),既保留其选拔功能,又减轻职业球员负担。例如,日本B联赛球员通常不参加国民体育大会,专注于职业赛事。
3. 探索跨年度联赛模式
借鉴欧洲篮球联赛的跨年赛制,将赛季周期拉长至10个月,通过间歇期适应国家队需求。例如,2025-2026赛季可尝试从12月延续至次年8月,与全运会错峰进行。
CBA开赛时间的调整不仅关乎赛历上的数字变化,更折射出中国篮球在职业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如何在行政指令与市场规律、短期成绩与长期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联赛未来的关键。随着2025年12月首战哨声的临近,这场关于时间与价值的博弈,或将为中国体育改革提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