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媒体的品牌化进程中,“水果昵称”现象因其亲民化特征成为行业独特景观,而围绕“荔枝台”这一别称的归属权,江苏卫视与广东卫视长达十年的争夺战,不仅折射出品牌价值对媒体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更揭示了知识产权在文化产业中的战略地位。这场看似娱乐化的“荔枝之争”,实质是两大省级媒体对用户心智、市场认知度及商业衍生价值的深层博弈。
一、水果昵称的兴起与“荔枝台”双轨化起源
自湖南卫视以“芒果台”昵称实现品牌破圈后,省级卫视纷纷效仿水果符号的营销策略。江苏卫视的台标因形似荔枝果实,早在2005年就被观众戏称为“荔枝台”,这种民间昵称随着《非诚勿扰》等节目的热播逐渐普及。而广东卫视的介入则更具官方主动性:2014年9月,广东广播电视台将整合后的官方网站正式命名为“荔枝台”,并启用荔枝图形商标,试图将这一称谓纳入官方话语体系。地理文化的加持(广东为荔枝主产区)与台标具象化设计(直接使用荔枝图形),使其主张更具符号合理性。
二、商标与域名的多维战场
双方的争夺聚焦于知识产权布局:
1. 商标注册竞赛:江苏卫视自2014年4月起累计提交193件含“荔枝”元素的商标,涵盖“荔枝TV”“荔枝网”等类别,形成防御性注册矩阵;广东卫视则通过41件商标巩固“荔枝台WWW.GDTV.CN”核心标识,并在与荔枝FM的商标异议案中胜诉,确立了对第41类(节目制作服务)的专用权。
2. 域名战略差异:江苏使用地域缩写域名,广东采用,均未直接启用lizhi系列域名。第三方数据显示,等关键域名被音频平台荔枝FM持有,暴露出双方在互联网品牌延伸上的策略短板。
3. 法律攻防战:2016年荔枝FM对广东台商标提出异议被驳回,法院认定“荔枝台”与广播服务的关联性构成显著特征,这一判例成为广东台主张合法性的关键依据。
三、品牌策略的差异化路径
两卫视的“荔枝”运营呈现截然不同的逻辑:
四、争议背后的行业启示
1. 知识产权意识觉醒:传统媒体从“被动接受昵称”到“主动注册商标”的转变,反映出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价值的重估。数据显示,2014-2019年间省级卫视商标申请量增长240%,防御性注册成常态。
2. 用户心智争夺法则:昵称的官方化需平衡民间认知与法律确权。江苏卫视的困境在于,尽管“荔枝台”昵称起源更早,但缺乏地理文化支撑;广东台虽具产地优势,却面临用户习惯迁移的阻力。
3. 全媒体品牌协同难题:双方在官网域名、移动端应用(如荔枝FM)的布局滞后,暴露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时,对品牌一致性与渠道适配性的统筹不足。
五、未来竞争态势展望
随着“荔枝”元素向电商、文旅等衍生领域渗透(如2025年广东荔枝电商销售额预计突破30亿元),品牌价值外延持续扩大。建议双方:
这场持续十年的“荔枝台”之争,本质是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重构用户连接方式的缩影。当“水果昵称”从观众谈资升级为战略资源,如何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仍是行业进化的核心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