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亲民”?它不仅是政治话语中的高频词,更是连接与民众、社会与个体的纽带。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亲民”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
一、溯源与内涵:从儒家传统到现代政治
1. 儒家思想中的“亲民”根基
“亲民”最早见于《大学》的“三纲”之一——“在亲民”,其核心是“推己及人”,既包含自我修养(明明德),也强调将德行转化为对民众的关怀(亲民)。朱熹与王阳明对此的争论颇具代表性:朱熹主张“新民”,即通过教化革新民众思想;而王阳明则认为“亲民”应立足“知行合一”,以真诚的共情与行动贴近民众需求。这种思想差异揭示了“亲民”的双重维度:既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要自下而上的共情。
2. 现代政治语境中的“亲民”转化
当代“亲民”更多指向治理者与民众的互动关系,包含三方面内涵:
二、实践困境:为何“亲民”容易流于表面?
尽管“亲民”被广泛倡导,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矛盾:
1. 形式与实效的冲突:部分干部将“亲民”简化为拍照打卡、会议宣讲,缺乏持续性行动(如调研中的“走过场”)。
2. 需求与资源的错配:民众诉求多样化(如城乡差异、代际分歧),但政策常“一刀切”(例:农村社保宣传需结合方言案例)。
3. 权力与责任的失衡:基层干部面临考核压力,难以平衡上级指令与民众真实需求。
三、突破路径:从理念到落地的具体策略
1. 建立“双向互动”机制
2. 打造“精准服务”模式
3. 培育“内生动力”文化
四、案例启示:从历史智慧到现代创新
1. 王阳明的“亲民”实践
在治理庐陵期间,王阳明不仅减免赋税,还派遣医生下乡救治疫病,并通过教化改善民风。其核心在于将“致良知”转化为具体民生行动,而非空洞说教。
2. 现代的“亲民”探索
湖南省“温暖社保”活动通过“政策显眼包”“工伤预防大篷车”等创新形式,将晦涩政策转化为民众可感知的服务,实现政策知晓率与满意度双提升。
五、实用建议:如何让“亲民”更接地气?
“亲民”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和持续行动的系统工程。无论是王阳明的“安百姓”理想,还是现代的“民心政治”,其本质都在于以民众的真实需求为圆心,构建有温度的社会治理生态。唯有如此,“亲民”才能真正从纸面走进人心,从理念转化为改变生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