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视节目的丰富生态中,一档以调解社会矛盾为核心的法制类节目《有请当事人》,凭借其独特的“司法+媒体”模式,持续十余年占据黄金时段的荧幕。这档由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打造的节目,不仅开创了电视调解的先河,更通过南京教科频道的独家放送,将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公信力的民生栏目之一。
一、从民生新闻到司法调解的转型之路
节目诞生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蓬勃发展的2000年代初。彼时,南京电视台教科频道(现南京广电集团教科频道)敏锐捕捉到社会转型期民众对矛盾调解的迫切需求,率先引进“百姓生活情感类节目”形态,聚焦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劳务争议等民生痛点。早期节目以主持人东方犀利的主持风格著称,其“现场把控的分寸感”与“语言逻辑的穿透力”,使节目迅速成为收视黑马,热线电话日均接听量超百条。
2012年成为关键转折点。随着《人民调解法》的实施,南京广电集团与司法部门深度合作,正式挂牌成立“《有请当事人》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从媒体调解向司法调解的质变。这一创新机制使节目出具的调解书具备法律效力,当事人可凭此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数据显示,仅2012年便成功调解纠纷260余件,接待当事人近800人次,调解成功率突破70%。
二、三重机制构建调解权威性
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三位一体”的调解体系:
1. 法律赋能的执行闭环
每期节目由2名注册调解员、1名执业律师及心理学专家组成调解团队,确保程序符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调解成功后,加盖公章的协议书同步录入司法系统数据库,形成“调解-公证-执行”的全链条服务。例如2024年处理的房产继承纠纷案中,节目组联动公证处完成遗产分割公证,避免当事人后续诉讼之累。
2. 媒体监督的透明化运作
南京教科频道通过卫星信号覆盖江苏全省及周边地区,节目录制过程全程公开,司法部门定期抽查20%的调解案例进行复核。这种“玻璃房式调解”使节目开播至今保持零投诉记录。
3. 社会智库的持续赋能
节目组建有由32名法学教授、心理咨询师、社工组成的顾问团,开发出“情绪疏导五步法”“利益平衡矩阵模型”等工具。在2023年一桩涉及跨国公司劳资纠纷的案例中,专家团队引入国际劳工组织公约条款,开创国内媒体调解援引国际法的先例。
三、主持人方方的角色进化论
现任主持人方方的职业轨迹,折射出节目从情感调解向专业调解的升级。2006年接棒初期,这位“毛头小伙”曾在当事人激烈争吵时“不知所措”,但经过系统学习《调解心理学》《非暴力沟通》等132门课程,逐步形成“理性引导+共情沟通”的独特风格。
其标志性调解手法包括:
这种专业进化使方方获评“全国十佳调解员”,其主持的特别节目《调解进行时》单期收视率最高达4.2%,创法制类节目纪录。
四、融媒体时代的平台扩展
作为独家播出平台的南京教科频道,通过三大路径强化节目影响力:
1. 时段矩阵化
每周一至周五20:05首播,次日7:30、12:45进行两次重播,形成黄金时段+碎片时段的组合拳。2024年收视数据显示,20-35岁观众通过回看功能观看的比例提升至37%。
2. 全媒体服务链
开发“调解云”小程序,提供在线申请、文书下载、执行进度查询等功能。2025年1月上线的AI调解助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纠纷预评估,日均咨询量突破2000次。
3. 跨界IP孵化
与江苏省高院合作制作《调解书背后的故事》纪录片,在B站获得98万播放量;出版案例集《破局》入选司法部推荐书目,构建起“电视调解—案例研究—普法教育”的生态闭环。
这档持续热播18年的节目,印证了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行性。当每周五晚八点的台标亮起,荧幕内外共同见证的不仅是矛盾的消解,更是一个个法治中国建设的微观样本。南京教科频道通过这档“永不落幕的调解庭”,持续书写着媒体融合时代公共服务的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