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户外运动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一个以“只为攀登”为核心理念的品牌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凯乐石(KAILAS)。这个被冠以“全球三大全系攀登品牌之一”称号的户外装备企业,其国籍归属与品牌背景却长期笼罩着迷雾。本文将深度解析其发展脉络与争议焦点,揭开这个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基因的户外品牌的神秘面纱。
一、历史溯源:从神山之名到技术革新
凯乐石品牌名称源于西藏冈仁波齐峰(KAILASH)的梵文音译,这座被四教奉为“世界中心”的圣山,象征着人类对自然与精神的永恒探索。2003年,中国户外运动先驱钟承湛与朱海燕夫妇在广州创立该品牌,以推动中国登山及探险运动发展为使命。值得注意的是,早期市场推广中曾出现“澳洲创始人Brian Collins”的品牌起源故事,这一叙事被证实为品牌国际化战略中的营销策略。
技术突破是凯乐石立足市场的根基。其自主研发的“SWIFT冰锥”“AEGIS PLUS半透明头盔”等装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17项攀登器械专利与71项国际大奖(包括ISPO全球金奖)的斩获,使其成为亚洲唯一拥有全系攀登产品线的品牌。在冲锋衣领域,采用GTX面料与3D立体剪裁技术,使KG2312101型号成为珠峰攀登者的首选装备。
二、国籍争议:营销策略与国货觉醒的双重奏
品牌早期“澳洲血统”宣传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中国户外产业发展的特殊语境。2010年前后,国内消费者对本土技术缺乏信任,凯乐石通过嫁接海外文化符号提升品牌溢价,这一策略在探路者、牧高笛等同期品牌中并不鲜见。但随着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推进,品牌迅速转向“国货之光”定位,其转型轨迹与中国户外市场成熟度曲线高度吻合。
市场数据印证了战略调整的成功:2022年凯乐石天猫旗舰店销售额突破8.2亿元,在300-1500元价格区间的冲锋衣品类中占据27.3%市场份额,超越哥伦比亚等国际品牌。但消费者认知存在割裂——专业攀登圈层认可其技术实力,而大众市场仍对其“伪洋品牌”历史存有芥蒂。
三、技术突围:攀登硬实力的三重维度
1. 材料革命:
开发出全球首款气凝胶高山靴,使-40℃环境下的足部保暖效能提升40%;“FILTERTEC 2.0”面料技术将防水透气指数提升至20000mm/H2O,超越欧盟EN343标准35%。
2. 场景覆盖:
产品线横跨8大户外场景,从8000米级连体羽绒服到城市轻量冲锋衣,形成“专业-半专业-休闲”三级产品矩阵。其中Mont系列硬壳冲锋衣采用72道工序制作,腋下双向拉链设计使穿脱效率提升60%。
3. 赛事验证:
作为中国登山队、国家攀岩队官方供应商,其装备经受住K2峰-50℃极寒、婆缪峰70°岩壁等极限环境考验。2023年签约全球93位运动员的庞大规模,更使其成为国际攀登界的“中国名片”。
四、文化密码:攀登精神的中国式表达
品牌文化建构呈现独特的二元性:对外强调“全球攀登共同体”理念,通过赞助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澳大利亚国家攀岩队等国际合作提升影响力;对内深耕“未登峰计划”,10年间开辟野外线路2000余条,培养出李宗利等本土攀登家。这种“国际技术+本土叙事”的模式,在青少年户外教育领域尤为突出——其创办的领攀户外运动中心已开发1391条教学线路,形成从岩馆培训到高山实战的完整教育链。
创始人钟承湛的个人经历更成为品牌精神的具象化呈现:2013年滑雪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后,他戴着定制外骨骼完成勃朗峰滑雪挑战,这种“向死而生”的极限精神通过纪录片《无尽攀登》的传播,使品牌用户黏性提升23%。
五、未来挑战:专业性与市场化的平衡术
当前凯乐石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维持攀登装备的专业壁垒,同时拓展大众户外市场的商业规模。其2024年推出的“城市山系”产品线试图破解这道难题——将Vibram湿地止滑技术融入日常徒步鞋,使产品适用场景从技术型攀登延伸至都市通勤,该系列上市三个月即创造1.7亿元营收。但专业用户担忧这种“泛户外化”趋势可能导致技术研发资源分散,毕竟其攀登器械研发投入已从2018年的18%降至2023年的9.7%。
在全球户外产业年复合增长率4.2%的背景下,凯乐石的成长轨迹揭示了中国品牌的突围路径:用20年时间完成从技术追随到标准制定的跨越,其发展史本质上是中国户外运动从“装备进口”到“文化输出”的进化史。当这个生于岭南的企业将冈仁波齐的圣洁雪水注入全球攀登文化的血脉,或许正如其广告语所言——“山就在那里”,而征服的姿态永远崭新。